十日谈|从“神经疼”到“工业美”

新民晚报   2023-08-07 14:25:01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小姑娘每次听完,转头就把故事告诉学校里的小伙伴们,赚够了崇拜的目光。

回首那些年,一切仿佛还在昨天。自从18岁走进车间大门的那一刻,我与盾构这个庞大而精密的工业产物之间,就结下了长达28年的不解之缘。

当时,我还只是一名普通的电工,工作既枯燥又辛苦。在隧道里安装检修,一待就是大半天。常常下隧道时还是白天,出来就已经是黑夜,时间在地下似乎变得模糊。然而,盾构所蕴含的高度精密的创新技术,以及它在施工过程中所创造的壮丽景象着实令人着迷。这种复杂性激发了我对盾构技术的强烈好奇心,这让我坚持到现在。

上海这片土地,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和故事。1998年,地铁二号线人民广场站到南京东路站的隧道项目正在建设。为了保证盾构能够随时能量满格、战斗力十足,我所在的保环队伍需要24小时值守,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。正值夏季,工地上又热又潮,隧道里就更不必说了。当我踏入地下隧道,闷热的空气和汗水瞬间浸透了我的工作服。炙热的空气中还弥漫着泥土和水汽的味道,令人感到闷热和沉重。盾构的轰鸣声充斥着整个隧道,我们之间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形的拉锯战。

那会儿,我排线布阵一贯遵循“实用主义”。眼花缭乱的排线直让师傅叹息不已,“六六啊,你真的没啥艺术天赋,这盾构要是会说话,肯定成天喊神经疼”。这让我很不服气,心里暗想,神经不也是乱的吗?但还是暗暗跟这一根根线较上了劲儿。后来,当线路慢慢变得整齐、规律、对称,仿佛是准确复原了钢琴上的键位,演奏出了令人心情愉悦的曲子,我才第一次感受到师傅说的“工业美感”。在这磨合的过程中,我竟然产生了一种与老搭档合作愉快的感觉。封闭的地下,我操作着控制台,感受着盾构的震动和噪声,仿佛能够听懂它的回应。

还记得有一年足球世界杯,我们为了不错过比赛,把电视机带到了工地上,空闲之余找了块稍微清静的地儿,摆好电视,聚集在一起看比赛。在法国和巴西的那场决赛,大伙一起为各自喜欢的队伍呐喊助威,它也静静地陪着我们。那会儿,交通出行还是个难题。出门要挤公交,过江要坐轮渡,越江的隧道和大桥只有区区几条,地铁也只有一号线,犹记得一号线的终点站锦江乐园站旁边还都是农田。而今,上海已经开通了二十条地铁,总里程达到800公里以上,地铁车站有500多个,越江隧道和大桥将近有30条,大大方便了出行。

现在每次经过人民广场,特别是坐在地铁二号线上,看着自己挥洒青春的地方,我都忍不住和女儿叨叨一番。她津津有味地听着,老是央求我再多说些。后来我才知道,小姑娘每次听完,转头去学校里就把故事告诉给小伙伴们,赚够了崇拜的目光。后来重复次数多了,小姑娘不乐意听了。慢慢地,姑娘在我的唠叨中长大了,盾构也在创新研发中迭代升级……(陈柳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