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几年,通过吸引大量外资,外贸业蓬勃发展,越南经济表现一直很亮眼。
【资料图】
尤其是刚过去的2022年,全球经济普遍承压的情况下,越南GDP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,全年经济增速8.02%,不仅创下12年来的新高,而且位列全球第一。
因此,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越南寄予厚望,希望越南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,成为下一个中国。
然而,时间来到2023年,越南经济却紧急踩下了刹车。
一季度出口同比下降11.9%,GDP同比增长3.32%,而这是越南12年以来的第二低,远远低于预期。
紧接着4月份的数据公布后,越南出口同比下降17.1%,颓势再度扩大,经济形势变得更严峻了。
1至4月份,越南出口同比下降11.8%,进口同比下降15.4%。
经济本来飞速发展的越南,怎么说不行就不行,一下就崩了呢?
出口下滑,越南经济遭遇危机
近年来越南经济之所以能飞速发展,主要是吃到了贸易、制造业出口的红利。
越南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、鞋类和家具出口国之一,还是公认的电子产品出口大国。
由于拥有廉价劳动力,越南吸引了很大一批外资工厂到当地投资,在这个过程中,越南起到的功能主要就是组装、加工等等。
借助庞大的加工贸易,越南向世界出口大量的轻工业商品,仅美国一家,就包揽了30%,可以说是越南最大的“金主”。
然而,这种发展模式固然可以短期内促进越南经济的飞速发展,但因为过于依赖出口,很容易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。
从去年3月份开始,美国开启了加息周期,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经济衰退,尤其美国国内通胀压力高企,还掀起了裁员潮,人们的消费信心大幅下降。
于是受全球经济寒冬的影响,越南出口订单量明显下降,今年一季度,纺织品和鞋类订单下降70%-80%,电子产品出货量也同比下降10.9%。
由于出口订单大幅下降,越南很多企业面临着“订单荒”的局面,一季度全国停业企业高达4.29万家,同比增长20.1%,有1.28万家企业正停业等待解散,同比增长13.1%。
可以说,越南经济是成也出口败也出口,外部环境改变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。
金融反腐风暴,刮向了越南工业经济
越南近年来引发广泛关注,不光是因为其经济发展迅猛,也因为其反腐的手段极其硬核。
根据越南法律规定,只要贪污50万越南盾(约人民币300块),就会被判刑关进监狱,贪污1亿越南盾(约人民币6万块),就会被判无期徒刑乃至于死刑。
2022年,越南政府掀起了一场金融反腐风暴,对房地产市场来了一波无差别“清洗”。
甚至就连越南华人“女首富”张美兰也被拘捕,一时间,整个越南房地产市场都是风声鹤唳。
虽然这场金融反腐风暴卓有成效,但相应的,也吓跑了大量的房产投资商。
尤其越南政府还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力度,收紧了房地产开发商发售新债的政策,导致越南房地产业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。
数据显示,今年越南房地产行业将有数十亿美元的债券陆续到期,一旦暴雷的话,很可能引发银行业和经济更广泛的危机。
今年2月份,就连越南第二大开发商也因未能按时偿还债券,而不得不寻求延长1万亿越南盾(约4200万美元)的短期票据债务,那些中小型房产企业遇到的危机只会更严重。
整体上来看,越南金融业这场反腐风暴,已经刮向了上下游产业,对工业经济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。
根据越南统计局数据统计,截止到2023年3月,越南钢筋产量为214.6万吨,同比大幅下降了15.76%。
而且今年1季度,越南工业生产GDP同比下降0.4%,是三大产业中唯一负增长的行业,也是导致越南一季度经济数据差的核心因素。
是偶然也是必然
诚然,放下历史恩怨向西方拥抱后,越南与美国关系改善,得到了不小的助力,也一度被美国予以厚望。
但尽管越南经济这几年看似顺风顺水,其实背后本就隐藏着很大的系统性风险。
首先,越南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制造业,而制造业又主要依赖外资,外资占比达到了极大一部分。
就拿韩国的三星来举例,2018年三星在越南的年产值超过600亿美元,占越南国内生产总值的28%,将近1/3。
这是什么概念呢?
当初三星最辉煌的时候,营业收入也只占到了韩国GDP的20%,三星在越南的GDP占比甚至已经超越了韩国。
而由于制造业主要依赖这些外资,越南本土企业其实挣不到什么钱,充其量不过是赚一点“辛苦费”。
一旦经济衰退,金融市场不够稳定,外资选择大幅撤离越南的话,越南经济立刻就会按下倒车键。
此外,受制于只要1亿多的人口规模,狭小的经济体量,越南也很难像中国一样,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,发展出属于本国自己的产业链。
可以说,越南经济本身就具有过度依赖外资,抗风险能力差的硬伤。
再加上疫情这样的突发状况,对全球经济造成沉重打击,越南经济发展出现困难,可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,并不令人意外。
近些年越南经济飞速增长,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。
但真要说成为“新的世界工厂”,乃至于“下一个中国”,可能性并不大。
越南被外资主导国内经济发展,归根结底还是受制于人,经济比想象中还要更脆弱,尤其在全球需求持续疲软和美联储接连激进加息的当下,问题显得愈发突出。